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78章 交流学习(1 / 1)

寒风裹挟着细雪拍打着酒店的玻璃窗,赵亚楠裹紧厚重的羽绒服,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——红色预警的低温提示与日历上不断逼近的春节倒计时相互映衬,仿佛都在催促着这场差旅尽早画上句点。她动作麻利地将笔记本电脑塞进防震内胆包,充电器、移动硬盘依次规整入收纳袋,拉链咬合的声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。

厚重的窗帘被掀开一角,冷冽的晨光瞬间倾泻而入,映出她呵气成霜的白雾。想到今天的加班补贴,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钱包里的考勤卡,嘴角不自觉扬起一抹轻笑。正将最后一件毛衣叠进行李箱时,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,徐飞的声音混着走廊穿堂风透进屋内:“赵翻译,该出发了!”

抵达光辉模具厂时,厂区大门早已敞开。寒风卷着冰碴掠过地面,几台重型卡车整齐排列在空地上,轮胎碾过积雪发出细碎的声响。车间内暖黄的灯光透过雾气氤氲的玻璃窗,与室外的银白世界形成鲜明对比。推开门的刹那,机械运转的轰鸣声裹挟着机油与钢铁的气息扑面而来,公司的几位车床师傅正围在精密机床前,手中的记录本已密密麻麻记满笔记。

徐飞三言两语向众人介绍完,便将车钥匙在指间转了个圈:“你们先学习,我还有点事要处理。”不等赵亚楠开口询问,他已快步走向停车场,黑色轿车在雪地上划出两道深色的车辙,转眼消失在拐角处。赵亚楠紧了紧围巾,将背包带往上提了提,目光扫过车间内忙碌的身影——未知的行程也好,临时的加班也罢,至少这场风雪中的奔波,终将换来沉甸甸的收获。

徐飞脚下油门一踩,越野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,风噪裹挟着引擎轰鸣声从耳边掠过。赵亚楠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路标,直到“苏州新区”的指示牌撞入眼帘,才惊觉又踏上了新的行程。

苏州的厂区大门气派非凡,电子门禁系统自动识别放行时,赵亚楠透过车窗望去,占地辽阔的厂区内,数十辆叉车正有条不紊地转运货物。接待人员身着笔挺工装,戴着白色安全帽将他们引入车间。三百余人的车间里,数控设备运转如精密的机械森林,恒温系统与智能看板彰显着现代化管理的高效,连空气中飘荡的机油味都仿佛带着秩序感。

匆匆扒完简易工作餐后,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奔赴昆山。两点时他们抵达陆阳原材料厂。瑜景和张威熟稔地与厂长握手寒暄,赵亚楠这才明白为何老总们总是行程紧凑——从技术参数的反复核对,到订单细节的逐条确认,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疏漏。她抱着笔记本记录要点,冻僵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凌乱的声响,抬头却见窗外已挂满星斗。

返程的车驶入上海时,霓虹灯将玻璃映得五彩斑斓。本以为能回家歇脚,却见瑜景敲了敲副驾驶车窗:“小楠,带你去见位老师。”轿车最终停在一家苏州菜馆,水晶吊灯洒下柔和光晕,身着休闲服饰的女士起身微笑,岁月沉淀的优雅与流利的日语问候,瞬间让赵亚楠屏住了呼吸。

“这是周老师,在日企深耕二十年。”景瑜介绍时,周老师微笑点头,将一叠泛黄的翻译笔记推到赵亚楠面前,“丫头,翻译不是文字搬运,是文化的桥梁。”赵亚楠翻开笔记,密密麻麻的批注间,藏着比奔波一日更珍贵的职场真经。

水晶吊灯在骨瓷餐盘上投下细碎光晕,刀叉轻碰的脆响中,赵亚楠手指抚过泛黄纸页,油墨批注间跳跃着“电火花加工”“注塑成型参数”等模具行业的前沿术语。周老师用银质餐勺搅动着罗宋汤,眼角的细纹里盛满笑意:“这些都是近几年行业展会和技术手册里的新词,你做涉外业务迟早用得上。”

“太感谢您了!这简直是及时雨!”赵亚楠捧着资料的手微微发烫,抬头正对上周老师镜片后温和的目光。对方只是优雅地抿了口红酒:“听说你精通四门外语?”

“哪算精通,都是半桶水晃荡。”赵亚楠脸颊发烫,耳尖泛红。周老师却笑着摇头,将烫金名片推过餐桌:“肯承认不足就是进步的开始。以后遇到技术翻译难题,尽管来找我。”名片边缘还带着体温,微信二维码旁印着“资深中日技术口译”的烫金小字。

推杯换盏间,谈话声渐渐热烈。赵亚楠这才知道,瑜景和张威大学实习时,正是在周老师任职的日资模具厂当学徒。“那时候这俩小子啊,天天追着我问技术文件里的专业术语。”

窗外的霓虹在玻璃上晕染成流动的光斑,赵亚楠捏着高脚杯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杯壁。徐飞曾提及的往事在席间话语的催化下,渐渐勾勒出清晰的轮廓——瑜景父亲执掌的偌大工厂,本是旁人眼中唾手可得的依靠,却成了少年人生路上最严苛的试炼场。

记忆中徐飞说起这段过往时,总带着几分唏嘘:“老大从初中就开始在自家车间拧螺丝,手掌磨出血泡都不肯吭声。”那时的于景,将工装裤口袋塞得鼓鼓囊囊,装着自己打工赚来的零钱,在油污与机床轰鸣声里淬炼出远超同龄人的坚韧。

而张威这个打小跟在瑜景身后的远房堂弟,像个忠实的影子。两人背着同款深蓝色帆布包走进大学校园,在模具设计的课堂上共享笔记,在实训车间里争论图纸细节。毕业后合租的小公寓里,泡面香气混着设计图的油墨味,见证了他们深夜改方案时通红的眼眶。

“刚开始就我们仨挤在铁皮屋里。”徐飞曾指着手机里泛黄的老照片,画面中灰扑扑的小工作室挂着“嘉和模具”的木牌,“老大和张哥轮流跑业务,我负责守着那台二手机床。”从替人加工小零件的微薄订单,到如今能与行业巨头并肩的规模,那些熬过的通宵、吞下的委屈,都化作了餐桌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默契。

赵亚楠低头抿了口红酒,辛辣在舌尖散开。原来每个光鲜的现在,都藏着无数个咬紧牙关的过往。水晶吊灯的光芒里,她忽然读懂了瑜景眉间那道淡淡的川字纹,读懂了张威接电话时习惯性的严谨措辞——那是岁月在创业者身上镌刻的勋章。

夜风吹散出租车尾灯拖曳的光带,赵亚楠踩着楼道里感应灯亮起的节奏,终于推开出租屋的门。时针即将指向十点,茶几上临走前泡的凉白开,此刻倒映着窗外零星的灯火。她瘫坐在布艺沙发里,脖颈还残留着羽绒服的硬挺触感,耳畔却仿佛又响起模具车间里机床的嗡鸣、餐桌上前辈们分享的行业秘辛。

这两天的经历像被按下快进键的电影,在脑海里循环播放:光辉模具厂老师傅演示精密测量时专注的眼神,苏州厂区智能看板跳动的数据,还有周老师用红笔圈出的那些生僻术语。她伸手摸向背包侧袋,周老师的名片还带着体温,边角被摩挲得微微发毛。

与两位老板相处的时光,远比想象中轻松。张威总爱讲冷笑话调节气氛,瑜景则会在讨论技术难题时,随手抓起餐巾纸画出示意图。他们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子,聊起创业初期为了追讨货款蹲守客户公司楼下的窘迫事,还会像孩子般笑出眼泪。这种平等的氛围,让赵亚楠恍然惊觉,原来所谓的“领导”,不过是比自己先行几步的同行者。

她起身拧开台灯,暖黄的光晕里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正在召唤新的思考。窗外的城市依旧喧嚣,而这个周末汲取的养分,早已悄然在她心底生根发芽。赵亚楠知道,那些见过的先进工艺、听过的行业见解,终将化作助力她前行的星光,照亮通往未来的路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香蕉小说网